首頁 女頻 唐詩三百首

第5章 五言律詩

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選編 15274 2024-01-31 01:07

  人物簡介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
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
廟号“玄宗”,又因其谥号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
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号“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1]。
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緻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終年78歲,葬于泰陵。

  經魯祭孔子而歎之

  夫子何為者?
栖栖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

  人物簡介

  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
古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傑”,王勃為四傑之首。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
九歲時,讀顔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
之後,王勃曆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
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
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成就是骈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人物簡介

  駱賓王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
又與富嘉谟并稱“富駱”。

  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曆武功、長安主簿。
儀鳳三年,入為侍禦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
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
有集。
駱賓王于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讨武曌檄》,敬業敗,王那相斬其首降。

  他是“初唐四傑”之一,辭采華膽,格律謹嚴。
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餘情不絕。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人物簡介

  杜審言

  杜審言(約645—約708),字必簡,出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
官修文館直學士。
唐高宗鹹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

  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峤、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
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杜審言詩集》。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人物簡介

  沈佺期

  沈佺期(約656—約715),字雲卿,相州内黃(今安陽市内黃縣)人,唐代詩人。
與宋之問齊名,稱“沈宋”。
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
擢進士第。
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轉考功郎給事中。
坐交張易之,流驩州。
稍遷台州錄事參軍。
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曆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
開元初卒。
建安後,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佺期與宋之問,尤加靡麗。
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号為沈宋。
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
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将旗鼓,一為取龍城?

  人物簡介

  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并稱“沈宋”。
武則天時,以文才為宮廷侍臣,頗受恩寵;後因結交張易之獲罪,貶泷州參軍。
中宗景龍中(708年)轉考功員外郎,與杜審言、薛稷等同為修文館學士。
又以受賄罪貶越州長史。
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流放欽州。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賜死。

  題大庾嶺北驿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複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人物簡介

  王灣

  王灣,(公元693年—751年),字為德,号不詳。
洛陽人。
玄宗先天年間(712年)進士及第,授荥陽縣主簿。
後由荥陽主簿受薦編書,參與集部的編撰輯集工作,書成之後,因功授任洛陽尉。
王灣“詞翰早著”,現存詩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王灣往來于吳楚間,為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是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
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破山寺後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寄左省杜拾遺

  岑參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随天仗入,暮惹禦香歸。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阙事,自覺谏書稀。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顔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渡荊門送别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别,孤蓬萬裡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聽蜀僧浚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绮,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寝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奉濟驿重送嚴公四韻

  杜甫

  遠送從此别,青山空複情。

  幾時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鄉複行役,駐馬别孤墳。

  近淚無幹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惟見林花落,莺啼送客聞。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樯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登嶽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辋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馀落日,墟裡上孤煙。

  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歸嵩山作

  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龍。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敢不倚先賢。

  漢江臨眺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終南别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與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迹,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忽逢青鳥使,邀我赤松家。

  丹竈初開火,仙桃正發花。

  童顔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秦中寄遠上人

  孟浩然

  一邱常欲卧,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孟浩然

  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将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留别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
知音世所稀。

  隻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人物簡介

  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
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
玄宗天寶年間進士。
肅宗至德中官監察禦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
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
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随州刺史,世稱劉随州。

  劉長卿生卒年未确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争議十分激烈,綜合看來約生于709—725年間,逝于786—790年年間。
劉長卿工于詩,長于五言,自稱“五言長城”。
《騷壇秘語》有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
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

  古台搖落後,秋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怅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送李中丞歸漢陽别業

  流落征南将,曾驅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餞别王十一南遊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
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尋南溪常道士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

  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與禅意,相對亦忘言。

  人物簡介

  錢起

  錢起(722—780年),字仲文,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詩人。
早年數次赴試落第,唐天寶十年(751年)進士,大書法家懷素和尚之叔。
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田縣尉,後任司勳員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
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
代宗大曆中為翰林學士。
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傑出者,被譽為“大曆十才子之冠”。
又與郎士元齊名,稱“錢郎”,當時稱為“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送僧歸日本

  上國随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禅寂,魚龍聽梵聲。

  惟憐一燈影,萬裡眼中明。

  谷口書齋寄楊補阙

  泉壑帶茅茨,雲霞生薜帷。

  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

  閑鹭栖常早,秋花落更遲。

  家僮掃蘿徑,昨與故人期。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别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鬓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人物簡介

  韓翃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
是“大曆十才子”之一。
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随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
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
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别緻,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著有《韓君平詩集》。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

  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候看應晚,心期卧已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人物簡介

  劉眘虛

  劉眘(shèn)虛:唐代詩人。
生卒年不詳。
江東人。
8歲能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
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唐才子傳》作“開元十一年徐徵榜進士”。
據徐松《登科記考》,徐徵是開元二十一年狀元,則“開元十一年”當為“開元二十一年”之誤),調洛陽尉,遷夏縣令。
性高逸,不慕榮利,交遊多山僧道侶。
曾拟在廬山蔔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劉眘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
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說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詩紀事》引)。
嚴羽也把他與沈宋、初唐四傑、陳子昂、王維、韋應物并舉,稱之為“大名家”(《滄浪詩話·考證》)。
殷璠撰《河嶽英靈集》,别擇精嚴,而選錄其詩多至11首,說他“情幽興遠,思苦語奇。
忽有所得,便驚衆聽”。
他和孟浩然交誼甚深,有《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後,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遺文》,詞意墾摯。
其詩題材、體制以及意境也與孟頗近似,而清微淡遠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則又于孟之外自辟蹊徑。
《阙題》“道由白雲盡”一首,最能代表這種風格。

  阙題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随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人物簡介

  戴叔倫

  戴叔倫(約732—約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
年輕時師事蕭穎士。
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
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
其詩多表現隐逸生活和閑适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
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僞。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滿,城阙夜千重。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裡逢。

  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

  羁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

  人物簡介

  盧綸

  盧綸(739—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屢試不第。
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阌鄉尉;後由宰相王缙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禦史。
出為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
之後元載、王缙獲罪,遭到牽連。
唐德宗朝,複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
不久去世。
著有《盧戶部詩集》。

  送李端

  故關衰草遍,離别正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

  人物簡介

  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洛陽。
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
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享年八十餘歲,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

  建中元年(780)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靈武,依附朔方節度使崔甯。
期間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祝殇辭》《軍次陽城烽舍北流泉》《從軍北征》《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詩歌。

  喜見外弟又言别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别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人物簡介

  司空曙

  司空曙(720—790),字文明,或作文初。
廣平(今河北永年縣東南,一說今北京附近)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代詩人。
登進士第。
曾官主簿。
永泰二年至大曆二年,為左拾遺,在長安與盧綸、獨孤及和錢起吟詠相和。
後貶為長林丞。
貞元初,以水部郎中銜在劍南四川節度使韋臯幕中任職。
官至虞部郎中。

  曙為盧綸表兄,亦是“大曆十才子”之一。
其詩多為行旅贈别之作,由于仕途蹭蹬,又長期遷谪,所以他對遭遇不幸的友人常常表現出深切的關心。
《送鄭明府貶嶺南》、《送喬廣下第歸淮南》、《送流人》等篇,或感慨人事不平,或為竄身遐荒者一掬同情之淚,都寫得情詞凄恻,哀婉動人。
明代文人曾稱譽他的交遊詩“情多,所以難得”(《唐詩廣選》卷六引)長于抒情,多有名句。
其名句如“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宿》),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感,見乎言表。
又如“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雲陽館與韓紳宿别》),“情融神會,殆如直述”,“最能感動人意”(《對床夜語》卷五)。
胡震亨曰:“司空虞部婉雅閑淡,語近性情。
”(《唐音癸簽》卷七)有《司空文明詩集》。
其詩樸素真摯,情感細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情旅思,長于五律。
詩風閑雅疏淡。
《新唐書·藝文志》載《司空曙詩集》2卷。
《唐詩百名家全集》所收《唐司空文明詩集》為3卷。
《全唐詩》編錄其詩為2卷。

  雲陽館與韓紳宿别

  故人江海别,幾度隔山川。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喜外弟盧綸見宿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賊平後送人北歸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顔。

  人物簡介

  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荥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
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禦史。
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谏、韓晔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曆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
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
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産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蜀先主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複五铢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伎,來舞魏宮前。

  人物簡介

  張籍

  張籍(約766年—約830年),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世稱“張水部”、“張司業”。
張籍為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
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秋思》等。
其中《秋思》為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第二首詩,滬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每周一詩》第二首古詩。

  沒蕃故人

  前年戍月支,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别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草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人物簡介

  杜牧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
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别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内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
杜牧人稱“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與李商隐并稱“小李杜”。

  旅宿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來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人物簡介

  許渾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寓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唐代詩人。

  武後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
文宗大和六年(832)進士及第,開成元年受盧鈞邀請,赴南海幕府,後先後任當塗、太平令,因病免。
大中年間入為監察禦史,因病乞歸,後複出仕,任潤州司馬。
曆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
晚年歸潤州丁卯橋村舍閑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
其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
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濕”之稱。

  秋日赴阙題潼關驿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随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早秋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蟬

  李商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風雨

  李商隐

  凄涼寶劍篇,羁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鬥幾千?

  落花

  李商隐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晖。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涼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

  永懷當此節,倚立自移時。

  北鬥兼春遠,南陵寓使遲。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

  北青蘿

  李商隐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

  人物簡介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約866),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漢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縣)人,晚唐時期詩人、詞人。
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
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為放浪。
他曾任随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助教。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羁,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
官終國子監助教。
精通音律。
工詩,與李商隐齊名,時稱“溫李”。
其詩辭藻華麗,濃豔精緻,内容多寫閨情,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應。
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
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
存詞七十餘首。
有《花間集》遺存。
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奁集》。
其詞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詞的文采和聲情。
被尊為“花間詞派”之鼻祖。

  送人東遊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
天涯孤棹還。

  何當重相見?
樽酒慰離顔。

  人物簡介

  馬戴

  據《唐詩三百首新注》記載,馬戴,子虞臣,《唐才子傳》作華州(今陝西華縣)人,并雲:[早耽幽趣,既鄉裡當名山,秦兒一望,……結茅堂玉女洗頭盆下,軒窗甚僻。
]意思是結茅屋於玉女峰下。
武宗會昌進士。
在太原幕府中因直言被貶龍陽尉,後逢赦回京。
官終大學博士。
前人很推崇他的律詩,嚴羽《滄浪詩話》說是在晚唐諸人之上。
他與姚合友善,落第時姚合有贈詩,他也以詩答之,首兩句雲:[路歧人不見,尚得記心中。
]寫失意時的相知也頗覺真切。

  馬戴工詩屬文,其詩凝煉秀朗,含思蘊藉,饒有韻緻,無晚唐纖靡僻澀之習。
尤以五律見長,深得五言律之三昧。
善于抒寫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蘊藉深婉,秀朗自然。

  灞上秋居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卧郊扉久,何年緻此身。

  楚江懷古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

  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人物簡介

  張喬

  張喬(生卒年不詳),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人,懿宗鹹通中年進士,當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鹹通十哲”黃巢起義時,隐居九華山以終。

  張喬隐居九華山,池州人也。
有高緻,十年不窺園以苦學。
詩句清雅,迥少其倫。
當時東南多才子,如許棠、喻坦之、劇燕、吳罕、任濤、周繇、張蠙、鄭谷、李栖遠與喬,亦稱“十哲”,俱以韻律馳聲。
大順中,京兆府解試,李參軍頻時主文,試《月中桂》詩,喬雲:“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
”遂擅場。
其年頻以許棠久困場屋,以為首薦。
喬與喻坦之複受許下薛尚書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
竟岨峿名途,徒得一進耳。
有詩集二卷,傳世。

  書邊事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遊。

  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

  人物簡介

  崔塗

  崔塗(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後在世),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唐末詩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詳,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後在世。
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士,《全唐詩》存其詩1卷。
他寫的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除夜有懷》。
終生飄泊,漫遊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

  除夜有懷

  迢遞三巴路,羁危萬裡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孤雁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人物簡介

  杜荀鶴

  杜荀鶴(約846—約906),字彥之,自号九華山人。
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縣)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
曾以詩頌朱溫,後朱溫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學士,知制诰,故入《梁書》(按應作《五代史記》;《梁書》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
)。

  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對晚唐的混亂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頗多反映,如山中寡婦的避征無門,《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寶,亂殺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墳;《再經胡城縣》中酷吏的殘忍,縣民的含冤,都是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其詩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體詩,但也失之淺率,不甚耐讀。
他自稱【苦吟】,從技巧上說,未必如此。
《滄浪詩話》将他列為一體,翁方綱不以為然,在《石洲詩話》中說:【鹹通十哲,概乏風骨……杜荀鶴至令嚴滄浪目為一體,亦殊淺易。
】《苕溪漁隐叢話》引《幕府燕閑錄》,也謂鄙俚淺俗,惟宮詞為唐第一。

  春宮怨

  早被婵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人物簡介

  韋莊

  韋莊(約836年—約910年),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詩人、詞人,五代時前蜀宰相。
出身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

  韋莊工詩,其詩多以傷時、感舊、離情、懷古為主題。
其律詩圓穩整贍、音調浏亮,絕句情緻深婉、包蘊豐厚,發人深思;其詞多寫自身的生活體驗和上層社會之冶遊享樂生活及離情别緒,善用白描手法,詞風清麗[1]。
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代表作家,并稱“溫韋”。
所著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并稱“樂府三絕”。
有《浣花集》十卷,後人又輯其詞作為《浣花詞》。
《全唐詩》錄其詩三百一十六首。

  章台夜思

  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

  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台。

  芳草已雲暮,故人殊未來。

  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人物簡介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謝,字清晝,湖州人,今屬浙江吳興。
皎然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唐代著名詩人、茶僧,吳興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
與顔真卿、靈澈、陸羽等和詩,現存皎然470首詩。
多為送别酬答之作。
情調閑适,語言簡淡。
皎然的詩歌理論著作《詩式》。

  皎然的《詩式》為當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
其詩清麗閑淡,多為贈答送别、山水遊賞之作,被時人成為“江東名僧”。
和另外兩位詩僧貫休和齊已齊名。

  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