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衍入主汴梁城不久,就給中科院在離皇宮不遠的地方畫出了萬餘畝土地。
當時,李衍此舉,讓人目瞪口呆。
要知道,這片地區,可是趙佶為自己擴建皇宮準備的。
誰能想到,李衍會将這上萬畝土地全都畫給了中科院?
更為關鍵的是,鬼才知道,這個中科院是幹甚麼的?
有些人路過中科院的時候,經常聽到,一些巨大且怪異的聲音,像“呼哧、呼哧”的呼吸聲,像“嗚嗚嗚”的怪叫聲,等等……
有人因此而猜測,李衍在這中科院裡養了一隻或是一群神獸或是怪獸。
還有人猜測,中軍之所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皆是因為有這些神獸/怪獸相助。
這些人這麼猜測,其實也不能一點根據都沒有。
除了中科院中總傳出這樣那樣的怪聲,李衍這個皇帝,隔三差五就往中科院跑,并且一待就是大半天。
李衍後宮中的一些女人,對此忍不住酸溜溜的說道:“這中科院都快成官家的第二個家了!
”
而平民百姓則猜測,李衍去中科院,是去親自喂養這神獸/怪獸,跟它們聯系感情,免得它們叛變,甚至是噬主。
這也在無形當中給李衍增加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在這個封建社會當中,這其實也可以增強李衍的統治。
中科院當然不是李衍飼養神獸/怪獸的地方,而是李衍親自主持的國家級科研所。
至于那些怪聲,當然不是神獸/怪獸發出來的,而是李衍親自主持研發的火車所發出來的。
說到這火車,就不得不說蒸汽機了。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李衍和劉慧娘、白瓦爾罕等人就已經研制出來了最早的蒸汽機。
這其實沒甚麼難的,哪怕沒有劉慧娘和白瓦爾罕這兩個機關高手,有李衍提供的理論基礎,随便找點通曉機關制作的人,也能造出來最早、最簡單的蒸汽機。
可蒸汽機好造,要将它運用到工業上,就難了。
最早的時候,李衍想将蒸汽機直接安置到船上,想打造出來自己的鋼鐵艦隊。
可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成功。
後來,李衍又提出了火車的概念。
中科院開始雙管齊下。
在研制的過程當中,在李衍的帶領下,數萬科研人員,對最早、最簡單的蒸汽機進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改進。
分離式冷凝器、汽缸外設置絕熱層、用油潤滑活塞、行星式齒輪、平行運動連杆機構、離心式調速器、節氣閥、壓力計等等技術先後被攻克。
終于,在去年中旬,中科院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用蒸汽機,它比李衍他們研制出來的最早、最簡單的蒸汽機的工作效率整整提高了三倍多。
也就在那時,最早、最簡單的火車頭也出了方案。
這火車頭,李衍等人本想一步到位,也就是直接全用鋼鐵的研制。
可這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最終,李衍等人隻能退而求其次,以木制為主,隻用鋼鐵制造其核心區域。
可即便是這樣,難度依然非常大。
還好,有李衍這個來自後世的人引導這一群肯鑽研的人。
李衍先後提出來了,翻砂、退火、抛光等概念(其實,在此之前已經有這些技術了,隻不過它們并沒有被用到工業上),甚至李衍還帶人制造出來了最早的車床,總而言之,李衍當兵時的軍工實習一點沒浪費,幾乎全都用上了。
更為關鍵的是,李衍會練鋼鐵,這可是工業化的基礎。
而最關鍵的還是,李衍的眼光遠超這個時代的人,往往他的一個小主意,就能點醒數萬研究人員,然後讓研發前進一大步。
減短節說。
經過包括李衍在内的無數人的無數努力,世上第一個火車頭終于研制出來了。
而今日就是這個火車頭試行之日。
這樣的日子,對火車研制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李衍,怎能不親自來見證?
所以,李衍早早的就來到中科院,然後和所有科研人員一塊看着那個在李衍看來又大又蠢又難看的火車頭,以及圍着中科院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六條鐵軌。
說起這鐵軌,也是有故事的。
給鐵軌定寬度的時候,中科院的研究人員不敢擅自做主,所以請李衍來定奪。
李衍清楚的記得後世的鐵軌是一千四百三十五毫米,因此,第一個想法是給中科院這個數值。
可問題是,現在的長度單位跟後世的不一樣。
大中以前的長度單位就不說了,差不多是一朝一個樣,總變。
而大中朝的長度單位,是李衍強行歸定并強行推行的。
為此,李衍還舉行了一個非常隆重的儀式。
當時,李衍當着十幾萬人的面邁了一步,并将那一步定為“一米”――這一長度單位也被稱為“衍米”。
爾後,李衍當衆宣布,這就是他這個政權的長度單位,并且規定,一米等于三尺,一米等于十分米,一米等于一百厘米,一米等于一千毫米,三米等于一丈,一千米等于一公裡。
就是現在,李衍邁得那一步,都還在漢城遼東王府前――有一個羅馬雕刻大師,給李衍雕刻一尊石像,那尊石像代替李衍一直邁着那一步。
李衍那一步隻定不可能毫無偏差的等于後世的一米。
所以,李衍就是給中科院一千四百三十五毫米這個數值,也絕不可能等于後世火車軌道的長度。
後來,李衍想通了,自己又何必糾結後世火車軌道的寬度?
自己是始創者,應該是後世的人追尋自己的腳步才對。
最後,李衍故技重施,走了兩步,規定這就是鐵軌的寬度。
按說,李衍走的這兩步應該是兩米才對。
可李衍這兩步走得有點小了,結果隻有一千八百七十六毫米。
這也就成了這個世界的鐵軌之間的固定寬度。
再順便說一句,在研制出這個火車頭之前,李衍和中科院的研究人員已經研制出來了蒸汽機車,也就是在蒸汽機的帶動下能跑的車,那車的時速四到五公裡,比人走得還慢,并且不會拐彎。
可即便如此,那輛蒸汽機車仍給李衍和數萬科研人員,尤其是後者,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這也是李衍和數萬科研人員能研制出來火車的原因。
而此刻就是見證奇迹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