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漢祚高門

0141張氏隐園

漢祚高門 衣冠正倫 3367 2024-01-31 01:10

  “張家隐園,最初隻是一群意趣相投之人集會之所,主人張季康頗得其從父張翰肥遁之志,所結交者,但求志趣相得,不問出身門第。
但亦難阻濫竽充數者在此經營名望,以為晉身之階。
于是後來便漸有一項規矩,非白身無職、征辟不就者,不得入此門。

  沈沛之于車廂中對沈哲子介紹他們今日要去的張家隐園,一邊說着話,視線卻頻頻掃視四周。
前日途中遇襲,給他留下極大陰影,至今一登牛車便心有餘悸。

  建康城大大小小諸多社交圈子,影響力參差不齊。
張家隐園算是南人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一個小圈子,雖然能進入其中的并無顯宦,但能獲征辟,說明才學能力極高,征辟不就,則又顯示出視名爵如糞土的灑脫豁達。

  沈哲子若能在此園中有所表現,對于扭轉時下越來越差的風評有極大好處。
他就是沈沛之所言,濫竽充數經營名望,以作晉身之階。

  因為前日那件事,無論是做做樣子還是防備别家來個弄假成真,沈哲子身邊所帶護衛頗多,侍女卻一個也沒帶,免得那群名士飲至酣處放浪形骸,做出什麼有礙觀瞻的事情。

  張氏隐園還在外秦淮,随着牛車辘辘而行,左近建築變得漸漸稀疏起來。
建康城雖是京畿所在,但曆次江南動蕩皆是中心,元氣的虧損并非短時間内能夠補回。

  大量流離失所的本地民衆和南渡僑民集中在建康城左近,疏于安置,隐患不小,年前便發生過一次沖擊京畿的惡性事件。
現在看來,情況非但沒能有所好轉,反而隐有加重趨勢。

  其實要安置京畿左近流民,難度要比别的地方小一些。
達官貴人雲集都中,眼見這麼多衣食無依的難民徘徊在左近,對他們而言也是一樁隐患威脅。
編戶入籍,分遣郡縣,既能充實京畿左近人口,又能增加生産力,還能消除治安隐患。

  但時下丹陽尹乃是大名士阮孚,此公放誕任性,金貂換酒,隻恐杯中無物,哪管餓殍遍野。
而在這京畿之地,諸多眼睛盯着,也沒有多少豪族敢于蔭庇這些難民人口,問題于是便擱置至今,難得解決。

  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
居于其任,雖不為惡,已是惡貫滿盈。
說到底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實在很難歸咎到哪一個人的頭上去。
阮孚不堪任事,舉世皆知,居然還将之安排在丹陽尹這樣顯重的位置上來,可見當權者對于世道的不負責任。

  沈哲子近來學韬光養晦,心中縱有所感,哪怕沒有外人在場,也絕不宣之于口,隻是吩咐仆從速速通行過這一處難民彙集之所。

  行過一處河灣,張家隐園依稀在望。
這座在南人當中名氣極大的莊園,從外面看去卻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高僅數尺的竹籬圍牆,牆外雜草叢生,僅有幾條小徑被行人車駕踩踏得露出土色。

  隐園籬門大開,并無莊丁在此把守阻人道路。
牛車行過籬門後,沈沛之便示意沈哲子落車,笑語道:“園中倒也并無太多規矩,隻是往來者多慣于安步當車,我們若驅車而行,未免顯得倨傲。

  沈哲子點點頭,并不因這小事介懷。
他來這裡自有所求,達成目的最重要,标新立異擺架子這種無謂小事實在于事無補。

  籬門内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片苗圃,遍植艾蒿,艾香随風而散,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此時苗圃内尚有幾人手握小鋤似在松土除蟲,看到沈沛之行來,遠遠的招一招手,并不上前問候寒暄,頗有灑脫自樂的意趣。

  沈哲子隻帶了幾名仆從擔着食材美酒,跟在沈沛之身後行入園中。
這隐園内并無太多精緻華美的建築,倒有不少竹棚并木闆房雜于其間。
雖然沒有統一的規劃彰顯園墅之美,但若靜下心來遊走其間,自有一股融于自然的飄然之感。

  沈沛之一邊前行,一邊笑着對沈哲子說道:“這隐園雖有規矩,非征辟不就不得入門,但張家也并不派人嚴執此律,并不禁人往來。
但若本身并無清趣,縱然常來此地,也不會得人青眼,自取奚落,久而久之,此類人便漸漸絕迹了。

  沈哲子聞言微微一笑,他就是那種沒有清趣的人啊,今天在這隐園要有所斬獲,看來還要仔細權衡一下。

  “哲子你看,河畔那座木舍便是此間主人張季康居所。
再往别處那些竹樓木房,也都是長居園中的一些處士所築。
此園中主人不供飲食,不備客舍,若有所需,皆要自措。

  沈哲子聽到這裡,心中倒是一奇,仔細咂摸一番,張家這隐園竟還有幾分哲學意味在裡面。

  待行過一片竹林,沈哲子看到許多人圍坐在那裡,中間則有一名披氅衣者席地而坐,手捧一卷經書似在講解經義。
沈哲子駐足傾聽片刻,才聽到那人是在講解《禮記》。

  沈沛之在沈哲子耳邊低語道:“那講經者乃是廬山高隐翟莊,前日我與哲子言張季康園中集會,便是為高賢接風。
這位翟莊家學淵源,其父翟湯更有‘廬山玉隐’之稱,乃是咱們江東久負盛名的賢隐人家。

  聽到沈沛之所言,沈哲子對那個被衆人圍繞的翟莊倒是肅然起敬。

  魏晉人士以肥遁隐逸為美,但真正能将這信條恪守終生的卻實在不多。
就連謝安這樣的真名士,在面對家業無以為繼,朝廷内外交困的時局,都不得不改變其意趣,東山再起,擔當任事。
至于其他托以隐逸之名,或是政治避禍,或是沽名養望者,更是難以曆數。

  在這些隐遁的處士當中,翟家絕對可稱得上是一枝獨秀,自翟湯隐于廬山開始,祖孫四代皆有名望,曆經征辟而不損其志,絕不出仕,被後世尊為翟家四世。

  對于翟家這種真正隐遁避世的家族,沈哲子雖不能認同其意趣,但也會予以相應的尊重。
他真正反感的是那些居官無為,任事無心,故作放達卻又戀棧權位者,這類人對世道的戕害尤甚!

  沈沛之又指着竹林内那些圍坐聽經者,笑語道:“張家隐園,不禁人出入,偶有經義大家于此講經釋理,因而便引得諸多求學無門的寒庶人家來投此處。
這些人意趣或有不同,求學之心卻甚笃,不乏離家數年未歸者,于此結廬而居,生計雖然艱難,卻仍留戀不去。

  沈哲子聽到這裡,便忍不住認真觀察那些圍坐聽經者。
這些人年紀有大有小,不乏衣衫破損、面有菜色者,顯然生活得清苦。
但卻無一例外,一個個神情無比專注,生恐錯過片言隻字。

  看到這一幕,沈哲子心中便是一動。
張家這種教人方式讓他頗受啟發,等到時機成熟時,大可以借鑒效法。
隻不過時下所謂士庶不同流,願意為寒門子弟講授經義的實在少之又少。
大概也隻有那些真正不以門第見疏,不以官祿為意的人才會做。
看到竹林内這些人專注的神情,便可知這樣的機會有多難得。

  過了片刻,翟莊講經告一段落,起身徑直離去,旋即便有仆從上前收起書案竹席。
那些聽經者卻還沉浸在經義的餘韻中,閉目反刍或是輕聲與身邊人交流心得。
翟莊雖然在此講經,與他們卻無師徒的關系,自無責任為他們釋難,能有多少所得,全憑自悟。

  沈哲子正待要舉步離開,忽聽到竹林中傳來輕微啜泣聲,心中一奇,便循着那哭聲行入竹林中。
竹林内有人不耐煩被這哭聲打擾靜思,舉步匆匆離去,也有人轉頭四顧,想要看看何人因何而泣。

  掩面哭泣的人乃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年輕人,衣衫雖然洗濯得幹淨,但卻多有縫補痕迹,顯見家境清貧。
有認識這年輕人的人上前詢問道:“子玉因何悲泣?

  那年輕人擦擦臉上淚痕,神色黯淡道:“我幼失怙養,家中唯有老母在堂。
居此園中年餘,卻無暇返鄉探親。
于此可常聞道理,所行卻悖于孝道。
一時有感,情難自禁,還請諸位切勿介意。

  聽到這年輕人所言,衆人齊齊默然。
他們多與這年輕人情況類似,慕名遠來旁聽經義,孜孜不倦苦學,難免就疏于親情孝道。
受這年輕人感染,竹林内一時間彌漫起一股思鄉之愁。

  沈哲子在竹林外圍頓足片刻,眸中若有所思,沉吟少許後喚過一名仆從耳語叮囑幾句,然後才退出了竹林,與沈沛之一同行往他在這隐園中的居所。

  “前日錯過翟莊接風之宴,雖然有些可惜,但也是事出無奈。
園内時常會有文會,哲子本有詩賦之才,若再有雅作拟出,必能清名鵲起,一掃前頹。

  沈沛之名顯未久,得入隐園也隻是近來一段時間的事,尚無足夠名望牽頭召集一場集會,将沈哲子安頓在自己那座簡陋的二層小樓後,便急匆匆離開,去尋人打聽一下近來園中可有文會雅集。

  沈哲子本身對文抄并無抵觸,但他也并非點唱機,能夠應時應景出口成章。
既然今次打算在張家隐園挽回一些聲譽,便不得不鄭重以對,提前預備幾個方案。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