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戰鬥警報的發出,“馬肯森”号上的輪休人員一個個以最快的速度躍下床鋪,拉開艙門便奔向各自的戰鬥位置,軍艦上那如同迷宮般繁多而曲折的通道裡立即被腳步聲所充滿,但隻過了幾分鐘,這些艦艙通道就變得空空蕩蕩,隻剩下廣播裡仍在重複播送戰鬥警報。
甲闆上,四座巨大的主炮塔緩緩移動起來,黑洞洞的炮口整齊一緻地指向躍現炮焰的方向。
在甲闆下方深深的彈藥艙内,水兵們随時候命将穿甲彈或者高爆彈裝入揚彈機,揚彈機的另一端,炮手們也時刻準備着完成這一接力比賽的後一棒。
從開始倒車算起,“馬肯森”号與随行的兩艘輕巡洋艦花費了近一個小時才駛出雷區――這個時間比貝恩克當初預計的還要長,整個過程無疑讓人倍感驕傲。
深邃的夜幕不斷映現艦炮射擊的火光,戰時修建的9号海防堡壘雖然吸取了特塞爾之戰的一些深刻教訓,但同盟國方面既沒有充足的時間和人力,也沒有足夠的運力和信心再次修築大型海岸要塞,事實上,聖米格爾島上所有後修建的海防堡壘都是綜合用途型,其絕對防禦僅能夠抵擋中等強度的攻擊。
風雨交加的惡劣天氣對短波脈沖雷達的運轉效率有着非常大的影響,明知敵方艦艇就在東南方,“馬肯森”号的艦載雷達遲遲沒有探測到目标所在,倒是部署在蓬塔-德爾加達港以東的陸基雷達站不斷發來報告:出現在聖米格爾島東南海域的是一支由兩艘大型艦隻和四艘小型艦艇組成的艦隊,它們最初是以跟海岸平行的航線運動,遭到岸炮攻擊便迅速轉頭向南,主動拉開了與海岸的直線距離,之後調頭往東,似乎是要結束戰鬥撤離此地,然而短短一刻鐘後,它們又調頭向北,對岸炮擊的火力驟然變猛……等到“馬肯森”号和兩艘僚艦退出雷區編組戰鬥隊形的時候,這個陸上雷達站已經停止了工作,而整個9号海防堡壘的損毀程度也已超過了40%。
襲擊者的目的顯然不隻是摧毀一個中等規模的海防堡壘,在使聖米格爾島東南角的9号海防堡壘失去威脅之後,它們迅速将攻擊的火力轉向了離蓬塔-德爾加達港更近的8号海防堡壘,若能将其摧毀,襲擊者的下一個目标肯定是有同盟國艦船停泊的港灣,所以部署在8号海防堡壘的遠程重炮悉數投入反擊。
戰鬥的形勢雖然對己方不利,卸去了同盟國艦隊司令職務的貝恩克完全沒有了早前的沉重心理負擔,他令通訊官将自己的作戰意圖以密電形式發送給戰區司令部,讓他們協調己方雷達站和要塞火力明辨敵我,然後指揮着這支“小巧玲珑”的艦隊襲向敵方艦隊南翼。
20分鐘後,貝恩克終于從本艦雷達室得到了敵情偵測報告,大小敵艦6艘位于東偏北14度、距離24000米位置。
照此推測,敵方戰艦與聖米格爾島8号海防堡壘相隔20公裡,而在雙方都無法準确觀測對手方位,雷達測距數據又不夠精準的情況下,岸炮無疑非常吃虧。
貝恩克旋即通令全體,要求将士們做好接戰準備。
10分鐘後,雷達室再次發來報告,雙方距離拉近至一萬八千米,脈沖預警儀發出預警信号,這意味着對手已經發現了己方艦艇的行蹤。
貝恩克端起望遠鏡,此時海面上依然黑沉沉的一片,除非是炮焰閃動的瞬間,視線中連半個船影也看不到,但實力強勁的敵人就在那裡。
勝,很有機會一局定乾坤,敗,卻還不至于淪落到無可挽回的地步,這讓貝恩克有足夠的底氣挑戰對手。
當晚7時41分,貝恩克下令開火,目标直指雷達上最靠近己方的敵方艦船。
氣勢磅礴的雷鳴中,炮口的火光一瞬間點亮了大片海面。
即便在十數海裡之外,人們依然可以清楚的聽到這一打破沉寂的轟響。
兩艘德國戰列艦的第一次重炮齊鳴略有間隔,緊接着,海面上幾乎歸于沉寂,恩懑耳邊隻剩下重磅炮彈劃過空氣所産生的特殊鳴響。
十數秒後,遠處海面上傳來一震更加強烈的雷鳴,那是炮彈墜入海中并發生爆炸的聲音。
貝恩克可以想象到那艘敵艦上的水兵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大口徑炮彈會有怎樣的反應。
對方很快以炮聲作為回答,盡管從一萬六、七千米之外射來的炮彈有些欠缺準頭,但貝恩克和艦上的軍官們依然能夠從炮彈爆時的聲勢作出判斷:那是16英寸艦炮所發射的炮彈。
15和16英寸兩種口徑的艦炮,威力似乎相差了一個等級,以炮彈的炮口動能來看,後者至少是前者的130%,穿甲深度增加20%以上,但上一場大戰的輝煌勝利讓德國海軍官兵有足夠的信心和傲氣來藐視這種差距,戰術和技術的發揮也确實能夠很大限度地彌補之,30年代初期頗受關注的德國馬肯森級和英國海軍上将級就是最好的例證,在第一次聖米格爾島海戰中,裝備15英寸艦炮的馬肯森級在強強對話中,表現要比裝備16英寸的海軍上将級好得多。
客觀公正地進行推演,兩者面對面單挑的勝負幾率各半――海軍上将級的主炮穿甲彈能夠有效貫穿對手的主裝甲帶,馬肯森級的穿甲彈同樣能夠威脅到對手的核心部位,關鍵在于誰能夠率先打出決定性的一擊。
在“馬肯森”号進行了第二輪試探性的主炮射擊之後,雷達室報告說,敵方有兩艘輕艦艇轉向駛來,另外四艘戰艦保持既有航向和航速不變。
從率領同盟國主力艦隊開赴亞速爾群島以來,貝恩克與美英海軍打了大小海戰11場,領教過敵方将領的各種戰術套路,看到對手這般應對,便知那兩艘輕艦艇是派來“點燈摸魚”的。
于是,他下令以主炮攻擊對方的大型戰艦,而以副炮對付那些小型軍艦。
跟同時期建造的所有德國主力艦一樣,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裝備着炮塔式的150毫米雙聯裝副炮,其特點是精度高、射程遠、射速快,對輕巡洋艦及以下級别的艦艇有着很強的殺傷力。
貝恩克的指令傳達下去後不久,雷達室就傳來了一個好消息:調頭駛來的兩艘敵方輕艦艇有一艘突然急劇失速,迅速與同伴拉開了距離。
不管那艘敵艦是真傷還是詐傷,貝恩克非常果斷地調整了部署,“馬肯森”号的副炮和兩艘随行輕巡的火力随即集中到了敵人的“單箭頭”身上。
漸漸的,貝恩克已經可以通過對方軍艦上騰起的火團看到它大緻的輪廓。
那是一艘典型的雙煙囪驅逐艦,盡管面對的敵手強大無比,上面的艦炮仍在堅持不懈的開火,但每被擊中一次,它便有一門或者兩門火炮短暫的停止發射――非封閉式炮塔内的戰鬥人員在這樣的戰鬥中損失恐怕遠遠高于封閉式炮塔,但不用多久,那看似啞火的艦炮便又重新開火,隻是它們的炮彈從未真正威脅到裝甲厚實的“馬肯森”号。
8時11分,就在交火開始後20分鐘,那艘屬于美英陣營的驅逐艦帶着它的大多數艦員從海面上消失了,它僅有的貢獻就是讓對手接連開火,從而為己方主力艦的觀瞄射擊提供了便利。
在貝恩克的指揮下,“馬肯森”号暫時停止了射擊,盡管從東北方打來的重磅炮彈一發接着一發落在附近海面,激起一團又一團巨大的水浪,它如同一隻狡猾而又有充足耐心的狐狸,靜靜地改變航向、調整姿态。
在此期間,兩艘德國輕巡洋艦瘋狂蹂躏因傷失速的另一艘敵方輕艦艇,它在絕望中朝着同盟國艦艇的方向打出照明彈,卻因火炮射程不及而一無所獲。
約莫一袋煙的功夫,“馬肯森”号及随行輕巡敏捷地運動到了美英艦艇南翼,得知兩艘輕艦艇接連受難,對面的指揮官已經意識到戰鬥的形勢對自己很是不利,于是主動擺出了撤退姿态,這讓貝恩克很是疑惑――對手難道連以多打少的勇氣都沒有?
疑惑歸疑惑,戰機既已送到了跟前,貝恩克可不會輕易錯過,在距敵一萬兩千米的射擊陣位,前期進行了海上補給的“馬肯森”号毫無顧忌地開啟了爆射狀态,經過三輪半齊射和六輪齊射,久違的火球終于打破了黑暗對海面的統治,那騰起的火團照亮了一大片海域,也令使用司令塔内固定式高倍望遠鏡進行觀察的貝恩克第一次看清了對手的真面目:高高的三腳桅和類似于圓筒的高大艦橋,前二後一的碩大主炮塔以及兩座又粗又高的煙囪,即便艦體舯部中彈,那艘以左舷朝向這邊的戰艦依然在奮力的發射炮彈。
“原來是我們的老對手!
英國人給它們冠上了戰巡獵手的稱号,甚至大言不慚的說它們是馬肯森級的天敵,啧啧!
”貝恩克一臉輕蔑地搖了搖頭。
眼前的敵人就像是幾頭餓狼,膽大妄為地摸進了村子,找到了羊圈,剛開始下口,卻被突然出現的看門人吓得狼狽逃竄。
這,難道就是歐内斯特-金的真正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