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曆史的拐點

曆史的拐點 同盟會

曆史的拐點 歐陽悟道 1864 2024-02-14 01:06

  19世紀70年代以來,随着資本主義近代企業的産生,我國的民族資産階級也逐漸形成和壯大。
1894年至1895年間爆發的甲午戰争中,清海陸軍一敗塗地,最後被迫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派30餘年的“富強夢”被擊得粉碎。
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救亡圖存的呼号在社會上影響甚大。
與此同時,資産階級革命派也以一系列活動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盡管在當時還顯得勢單力薄。

  1894年,甲午戰争爆發,日本侵略者猖狂進攻,清朝軍隊節節敗退,中國被瓜分的危機迫在眉睫。
這使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進一步認清了清朝統治者的反動和腐朽,認識到必須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才可能挽救民族滅亡的命運。
孫中山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
1894年冬,孫中山在檀香山聯合華僑人士20餘人,組成了中國最早的資産階級革命小團體興中會,并立即籌募經費,準備回國發動起義。
1895年春,孫中山回到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并在會員入會誓詞中提出了“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合衆政府”的革命綱領,決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産階級共和國。
經過半年準備,興中會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因消息走漏最後失敗。
孫中山被迫流亡國外。

  這一時期,興中會的革命活動主要局限于海外和廣東一隅,尚未在國内進行廣泛的革命宣傳鼓動,在廣大群衆中還未産生什麼大的影響,更未波及政治生活。
但是随着維新變法的失敗、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的入侵,人們反清情緒日增,革命的思想逐步取代改良主義而成為時代的主流。
1900年10月,革命黨人發動惠州起義,雖仍以失敗告終,卻博得了許多人的同情,同5年前廣州起義時,被視為亂臣賊子已有天壤之别。

  1901年以後,伴随着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生的新政舉措,中國出現了一個不同于舊式文人的新式知識分子群。
這批人大多曾接受過西方教育,服膺資産階級的社會政治思想,不少人創辦了政治性刊物,大力抨擊清政府喪權辱國、昏庸腐敗的行徑,宣傳民主革命思想。
如章炳麟寫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著《革命軍》一書,陳天華著《警世鐘》和《猛回頭》等作品。
與此同時,國内也出現了許多革命小團體。
1903年,留日學生秦毓鎏組織了軍國民教育會,黃興組織了華興會。
1904年,湖北革命黨人劉敬安、張難先在武昌設立科學補習所,暗中從事革命活動。
同年10月,浙江留日學生陶成章、龔寶铨聯合江浙一帶革命知識分子在上海成立光複會,并在東京設立分會。
此外,江西、安徽、江蘇、四川、福建等省也先後成立了一些革命小團體,為同盟會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1905年,孫中山感到各革命團體分頭活動力量分散,不能适應革命的需要,于是倡議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以及其他革命團體,成立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革命組織,以便領導全國的民主革命運動。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以“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舉孫中山為總理,設總部于東京,國内和海外共設9個支部。
1905年10月,同盟會創辦機關刊物《民報》,将16字革命綱領歸結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
同盟會的成立,推動了革命形勢的向前發展,促進了革命高潮的到來。

  同盟會成立後,一面派人回國發展革命組織,發動武裝起義,一面廣泛宣傳革命,同改良思想進行鬥争。
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與改良派以各自的報紙《民報》和《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展開了激烈的大論戰。
雙方主要圍繞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資産階級共和國、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三個問題展開論戰。
通過論戰,革命黨人傳播了革命主張,從而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為即将到來的辛亥革命作了輿論準備。

  革命黨人又在國内發動一系列的武裝鬥争。
1906年,爆發了萍浏醴起義。
1907年5月至8月,同盟會在華南沿海和沿邊地區連續發動了6次武裝起義。
1907年,光複會領導人徐錫麟、秋瑾在皖浙發動起義。
1908年,熊成基在安徽發動起義。
1910年2月,革命黨人在廣州發動起義。
1911年4月27日,黃興在廣州組織了著名的“黃花崗起義”。
在同盟會領導和影響下的連續不斷的武裝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使同盟會力量受到了挫傷,但振奮了人心,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産階級革命派從甲午慘敗起,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同腐朽的清政府展開了屢仆屢起、英勇壯烈的鬥争,終于推翻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推動着中國社會一步步演進。
革命黨人用自己的鮮皿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