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長河複生記

第83章 愛新金國

長河複生記 大簡 8427 2024-01-31 01:15

  大明金國六十年的盛世,其實反映了大明朝庭安撫西部遏制東部的北方邊境戰略。

  在大明朝的東北邊疆,這六十年間龌龊不斷。
先是大明朝和東遷的蒙語大汗本部――察哈爾部鬧摩擦,繼而日本國入侵朝鮮國,大明朝出兵抗日援朝,最後又冒出另一個金國。

  東線的“金國”,本地話叫“愛新固倫”,“愛新”是“金子”的意思,“固倫”就是“國家”。
故而這裡稱“後金”為“愛新金國”。

  西部的大明金國,官方語言蒙語發音為“阿勒坦兀路斯”,“阿勒坦”是“金子”的意思,又是建國者的名字,“兀路斯”是“國家”。
本書一視同仁,以後稱之為“阿勒坦金國”。

  曆史上另一個由完顔氏創建的,把宋朝變成南宋的“金國”,本書則稱之為“完顔金國”。

  “愛新金國”地處大明朝的遼東鎮和朝鮮國以北,蒙古察哈爾以東。
這個區域裡生活的人,大明朝以漢語叫做“女真”,愛新金國以當地話叫做“諸申”。

  明初,女真各部歸順大明。
南部女真比較開化,大明朝廷以當地土人為兵,部落首領為指揮,建立衛所;北部的“野人女真”比較“野”,大明朝廷則建立“奴兒幹行都司”予以粗放管理。

  這個區域的最南端,緊鄰大明和朝鮮,有建州衛、建州右衛和建州左衛。
愛新金國,便是源于建州左衛。
愛新金國國主努爾哈齊在他二十五歲(虛歲)那年,和一母同胞的弟弟舒爾哈齊以十三副盔甲起家,周旋于大明、朝鮮、蒙古之間。
兄弟倆既接受大明朝的官職冊封,又接受朝鮮國的官職冊封,尤其對大明朝表現得赤膽忠心,積極要求進步。
在大明遼東鎮總兵的縱容下,哥兩個同心協力不斷蠶食周邊的部落。

  到了1615年,五十七歲(虛歲)的努爾哈齊不僅統一了建州諸申,還火拼了附近的哈達、烏拉、輝發三部諸申;四年前,努爾哈齊的親弟弟、全軍第二号人物――舒爾哈齊在囚禁了兩年後死于禁所,這一年,努爾哈齊把自己的長子、戰功彪炳、執掌國政、公認的接班人――同樣囚禁了兩年的褚英處死,努爾哈齊成為絕對的權力中心。
這一年,大明朝薊遼總督向朝廷上奏表揚努爾哈齊,稱其“唯命是從”。
這一年底,努爾哈齊将手下軍士擴編為八個旗,為滿清八旗之始。

  1618年,努爾哈齊六十大壽那年,他突然發表《七大恨》,公然反明,一舉攻陷撫順、清河兩座重鎮。
次年,大明朝調集十萬聯兵圍剿努爾哈齊,三月初雙方在薩爾浒決戰,結果大明聯軍被殺得大敗。

  努爾哈齊發現大明朝原來這麼不經打,頓時信心大增,決定亮明旗幟――大金國!

  愛新金國八年間勢如破竹,攻無不克,一口氣把大明朝在遼東的二十位總兵幹死了十五個,牢牢地占據了遼河平原,并建都沈陽。

  1626年正月,努爾哈齊碰上了袁崇煥傾全國之力修建的城池加大炮防線。
努爾哈齊兵敗甯遠,甯遠成為了努爾哈齊一生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未能攻克的城池。
對于這麼一場政治意義遠大于戰争效果的阻擊戰,大明朝上下稱為“甯遠大捷”。

  努爾哈齊象花一樣凋謝了。
努爾哈齊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繼承了他的位置。

  皇太極,單看這個名字就知道他霸氣側漏,命中注定帝王之運。

  皇太極一上任,先讨伐朝鮮。
我阿瑪去世,袁崇煥都派人來吊唁,你們居然敢不來?
1627年正月皇太極兵發朝鮮!
朝鮮急忙向大明求援,可是這時的大明朝遼東巡撫袁崇煥在埋頭抓緊時間修複城池,連大明朝的軍隊都顧不上,何況朝鮮!
朝鮮被大明抛棄了,隻能向愛新金國求饒,皇太極也無意把兵力陷在朝鮮,雙方很快在三月達成兄弟之盟,朝鮮第一個承認了愛新金國的政治地位。

  搞定朝鮮,皇太極于五月再次進攻甯遠。
袁崇煥的城牆不是嘴吹出來的,大炮卻是錢堆出來的!
甯遠、錦州再次攔住了愛新金國,明史稱甯錦大捷。

  愛新金國的皇太極明白了,自己的八旗子弟奈何不了甯遠的堅城大炮。
要想繼續進攻大明,隻能繞開甯遠,要麼向東走海路,要麼向西走草原。
走海路肯定不行,水上愛新金國絕不是大明的對手;走草原也不行,蒙古大汗的察哈爾部在那兒擋着呢。
如果和強大的察哈爾開仗,必然是兩敗俱傷,到時候大明再在背後捅一刀,愛新金國就完了。

  大明朝也明白了,原來女真人不是不可戰勝的,隻要堆出城池架上大炮,就是頭豬也能攔住建奴。
甯錦大捷表功時候,大家你好我好都有份,功勞最大的當屬九千歲魏忠賢,呆頭呆腦見死不救的袁蠻子也意思一下,官升一級賞銀三十兩。
袁崇煥怒了,這是“數十年未有之武功”,我是遼東巡撫,城池是我修的,壓力是我背的,建奴是我攔住的,分功勞我就這麼一點點?
老子不幹了!
老子辭職回家抱孩子去!

  魏忠賢表态:辭職回家?
不送!
大明朝豬有的是,不缺你這一頭。
修城池的辦法不是你袁蠻子想出來的,那是孫承宗的主意,你袁蠻子隻不過是認準了道理蠻幹而已!
戰前你宣稱這種烏龜殼戰術,是“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
步步活掉,處處堅牢”。
一開戰你花巨資修建的那些小城堡屁用沒有根本頂不住,建奴一天就打下來了;一城援一城更是癡人說夢,出城的兵一出去就回不來。
大軍都歸你指揮,你隻能龜縮在甯遠和錦州兩座孤城裡,要不是東江鎮毛文龍在建奴後方主動出擊,威脅建奴退路,你以為建奴能撤兵?
你就是個隻會蠻幹的書呆子!
你以為修城池的錢是大風刮來的嗎?

  魏忠賢下令放棄錦州,大軍退回甯遠。
省下的錢給毛文龍,東江鎮的軍饷從原來的四十萬兩增加到一百萬兩,順便給自己多修幾座“生祠”。

  皇太極得知這個消息,派了三千人到錦州把城牆給毀了,但是沒有占領。
這說明錦州确實是一個白送給敵人都不要的雞肋,而不是袁崇煥認定的戰略要地。
魏忠賢可能人品不怎麼樣,眼光确實狠毒!

  大明軍隊退回甯遠,防線更堅固了,笨辦法解決了大問題。
大明和愛新金國就這麼僵持着。
誰都知道,如果僵局長時間持續下去,隻會對幅員遼闊的大明朝有利。

  可惜,僵局隻維持了不到半年。
打破僵局的,是位于愛新金國和阿勒坦金國之間的蒙古大汗本部――察哈爾鞑靼兒。

  蒙古,蒙語本意是銀子,蒙古國意譯就是“銀國”。
“銀國”夾在兩個金國之間,好象一個三明治。

  嚴格的說,“銀國”早就不存在了。
大汗的管轄範圍從蒙古帝國縮小到元朝,再縮小到北元,再縮小到鞑靼,現在大汗能調動的軍力隻有自己的察哈爾鞑靼兒本部。

  察哈爾的南面,就是大明朝的薊鎮。
這幾年因為愛新金國的崛起,大明朝對察哈爾是愛恨交加。
一方面雙方是世仇,滅了察哈爾就等于滅了北元,另一方面,大明還指望着和察哈爾聯合起來對抗愛新金國。

  這年秋天,崇祯登基,察哈爾向西線的阿勒坦金國發起了攻擊。
這是一場詭異的戰争,阿勒坦金國被滅了國,察哈爾打得遍體鱗傷,愛新金國占據了原來察哈爾的地盤,大明朝甯遠防線被宣告無效。
可以說,此役改變了北方格局,确定了中國曆史走向。

  愛新金國稱此役為“皇太極一征察哈爾”,大明朝稱此役為“虎敦兔讓舊地于建奴”,蒙古方面稱此役為“察哈爾西遷”。

  先介紹戰争的主角。

  朱由檢,新任大明朝皇帝,年号崇祯,十六歲,勤政,有主見。

  皇太極,新任愛新金國汗,三十五歲,年富力強,久經戰事。

  林丹,察哈爾汗,名義上的蒙古大汗,三十五歲,尊号呼圖克圖汗,意為“萬歲”,被明朝文獻翻譯為“虎敦兔憨”(鄙視明朝後期文人,不厚道!
),建都查幹浩特,漢譯白城,在後世的赤峰。
時人稱察哈爾部為察哈爾國。

  布什圖,阿勒坦金國“順義王”,明朝記錄為“蔔失兔”(再次鄙視明朝後期文人),建都庫庫和屯,漢譯趙城(召城),在後世的呼和浩特。
布什圖是阿勒坦汗的孫子的孫子,這時阿勒坦金國的軍力,主要有布什圖直轄的位于大明大同鎮外的土默特部、位于大明延綏鎮外的鄂爾多斯部,位于土默特和察哈爾之間的喀喇沁部。
經過幾十年的太平盛世和幾次家族内耗,軍力已經大不如阿勒坦汗時期。

  戰争時間:1627年(崇祯登基年)至1628年(崇祯元年)

  戰争過程:

  1627年3/4月,草原上傳說察哈爾要西遷,回到他們一百年前的牧地――宣大口外,喀喇沁部衆紛紛躲避。

  1927年6月,林丹汗擺在前線,同愛新金國接壤的敖漢、奈曼兩營首領決定歸附愛新金國。

  1627年8月,崇祯登基。

  1927年9月,察哈爾的敖漢、奈曼兩營首領率衆東投皇太極,讓開了察哈爾和愛新金國之間的通路。
不願東投的部衆西歸察哈爾本部。

  1627年10月,林丹汗以多羅特營留守故地,率察哈爾數萬衆西遷。

  1627年10月,林丹汗抵達喀喇沁牧地,雙方發生激烈沖突,喀喇沁部潰散。
喀喇沁汗同皇太極通信,聯系共同攻擊林丹汗。

  1628年正月,喀喇沁汗率衆西撤,同土默特一起抗擊林丹汗。
雙方在庫庫和屯激戰,史稱“趙城之戰”。
察哈爾打敗土默特和喀喇沁聯軍,占領庫庫和屯。
布什圖出走;喀喇沁殘部同皇太極約定,把馬喂肥,“出青草”時出征察哈爾。

  1628年2月,皇太極以使臣被殺為由,親自率兵出征察哈爾故地,多爾衮和多铎為先鋒。
多爾衮大敗察哈爾留守的多羅特營,俘獲萬餘人。
令1400蒙古和漢人男丁編為民戶,其餘所有俘虜賞賜給将士為奴。

  1628年5月,林丹汗繼續掃蕩草原。
崇祯宣布停止鞑靼各部“市賞”。
林丹汗派人到宣府新平堡“索賞”被殺,又到得勝口“索賞”不得,便率軍攻擊大同,大同也險些失守,大明軍民損失數萬。

  1628年5月,皇太極命人出征察哈爾阿拉克卓特部,在敖漢、奈曼兩營配合下,殺死阿拉克卓特部首領,盡收其民。

  1628年8月初三,喀喇沁殘部與皇太極在沈陽刑白馬黃牛盟誓,建立反察哈爾、反明聯盟。
喀喇沁殘部擔心林丹汗會與漢人議和,就會變得更加強大,敦促皇太極早日出兵。

  1628年8月,布什圖率土默特殘部彙合鄂爾多斯部、喀喇沁另一殘部――永紹布,準備與察哈爾展開決戰。

  1628年9月,阿勒坦金國的土默特、鄂爾多斯、永邵布三部聯軍在艾布蓋河(陰山北麓,後世百靈廟一帶)與林丹汗會戰。
林丹汗一番苦戰後大獲全勝。
土默特部被擊潰,布什圖被苦苦追殺亡命天涯,大汗金印被林丹汗繳獲;永邵布一戰而潰,從此曆史上不再有這個名字;鄂爾多斯人馬損失大半,歸順林丹汗。
阿勒坦金國從此滅亡!

  1628年9月,皇太極應邀出兵,約定科爾沁、喀喇沁、敖漢、奈曼、内喀爾喀、大小各蒙古部落會師。
除了科爾沁,這些部落皆出兵與愛新金國會師,最積極的當然是喀喇沁,“共計975人”。
科爾沁部表示不參與聯軍,自行出擊,皇太極大怒。
皇太極指揮聯軍橫掃察哈爾故地整整兩天,察哈爾部衆“抗拒者殺之,降者編戶”,勝利回師。

  這場戰争讓草原從西到東都燃燒了起來。
戰争的結果是阿勒坦金國被察哈爾徹底滅掉了,但是察哈爾的老本在戰鬥中喪失殆盡,老窩也被愛新金國端了。

  此戰之後,察哈爾“疲甚、餓甚、窮甚”,其兵員嚴重減耗,“有馬約備僅收四萬,插衆不滿五萬”,對愛新金國在自己老窩的突襲,無力發動反擊。

  皇太極此戰充分展示了他的軍事天才,借力打力,輕松獲得最大利益。
愛新金國在此戰中即獲得了民衆,又化西部仇敵為盟友,愛新金國以後完全可以借道攻擊大明。
事實上,第二年皇太極就繞道喜峰口,兵臨北京城下,狠狠地嘲笑了崇祯傾全國之力堆砌的甯遠防線,才有了崇祯怒斬袁崇煥,兵馬入衛勤王糧草不濟而嘩變。

  大明朝由始至終沒發一兵一卒,即不在西線援助屬國阿勒坦金國,也不在東線甯錦出兵牽制仇敵愛新金國。

  草原上打得如漆似膠的時候,崇祯在忙着打倒魏忠賢;皇太極在進攻察哈爾故地的時候,崇祯啟用袁崇煥,君臣二人平台對奏,崇祯雄心勃勃地決定五年平遼,咬緊牙關全國支援遼東,把城池大炮一路修到沈陽城下,一舉解決建奴!

  ――袁崇煥外号是袁蠻子,看來崇祯的蠻勁比袁蠻子還大。

  劉巴特爾他們一衆阿勒坦金國的百姓,在戰亂中想去投奔大明,結果被趕了出來,一路輾轉,流落到狼山川。

  ――――――――――

  參考資料(與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跳過)

  努爾哈赤建元之謎

  愛新金國開國國主,明朝文獻多記載為“奴兒哈赤”;朝鮮文獻多記載為“老乙可赤”、“老可赤”;清朝文獻多記載為“弩爾哈齊”、“努爾哈齊”。

  記錄前清的文字本就不多,滿清入關之後又大肆篡改史料,對史學家而言,努爾哈赤就是一個謎:有姓氏之謎、先祖之謎、身世之謎、族名之謎、大妃之謎、殺弟之謎、斬子之謎、建元之謎、炮傷之謎和遺位之謎。
一朝史謎,十宗之多。

  愛新金國何時建國、何時有了自己的年号、是否稱帝、國号是什麼,史稱“後金建元之謎”。

  愛新金國的有關部門堅決認為自己乃是1616年正月初一建元,國号“金”,1636年改“大清”。
後金一詞乃是朝鮮有意杜撰,以辱國威,堅決不予承認!

  一衆丢了祖宗社稷的漢人憤青同樣堅定地認為,愛新金國的有關部門在撒謊!
有關部門無恥地修改了史料,編撰了新故事!

  所以筆者這裡着重說一下愛新金國的出場,盡量不偏不倚,盡量第三者的角度觀察。
愛新金國入關之後銷毀和删改了大量明朝遺留的對其不利的文字,甚至删改自己的文獻也絕不手軟,卻單單忘記了朝鮮。
所以筆者以朝鮮的角度來講述。

  1615年,努爾哈齊處死長子,年底完成八旗擴編,是為滿清八旗之始。
愛新金國的有關部門稱,就在第二年(1616年)的正月初一,金國誕生了,建元天命,1616年為天命元年;外人不知道而已,有原始資料《滿文老檔》為證。
但是懷疑者認為,《滿文老檔》滿是删改塗抹,不足為信!

  朝鮮方面掌握的情報,金國早就有了。
兩年前記載于朝鮮國太白山本的《光海君日記》六年(1614)六月二十五日:

  “建州夷酋,佟奴兒哈赤,本名東鞑(原文為反犬旁),我國訛稱其國為奴可赤,此本酋名,非國名。
酋本姓佟,其後或稱金,以女真種故也。
或稱雀者,以其母吞雀卵而生酋故也。
今者,國号僭稱“金”,中原人通謂之“建州”。

  就是說努爾哈齊原名東鞑(音),本姓佟,後來可能姓過“金”,也可能姓過“雀”。
于1614年六月前已經私下建國号為“金”。
不過這年頭大大小小的國多了去了,隻要不建元,朝鮮也沒當成大事。

  1618年,努爾哈齊六十歲,他突然反明,一舉攻陷撫順、清河兩座重鎮。
次年,大明朝調集十萬聯兵圍剿努爾哈齊,三月初雙方在薩爾浒決戰,結果大明朝聯軍被殺得大敗。
努爾哈齊發現大明朝原來這麼不經打,決定亮明旗幟!

  努爾哈齊向朝鮮歸還薩爾浒之役被俘的鄭應井等幾名朝鮮将軍,借機向朝鮮遞交國書。
朝鮮國王光海君的檔案《光海君日記》“十一年(1619)四月十九日”條載:

  “時努酋既送鄭應井等,遣差人緻書,稱以天命二年後金國汗谕朝鮮國王,枚數七宗惱恨,歸怨中朝,且求助己,約以通和息兵。

  看到“天命二年後金國汗谕朝鮮國王”一行字,朝鮮朝廷上下大吃一驚。

  不奉天朝年号,自己建元就是要稱帝!
天命二年,算起來正是從努爾哈齊突襲撫順清遠開始的。
新的國号原來是“後金”。

  (愛新金國有關部門堅決認定朝鮮人搞錯了。
自己國号就是“金”,乃是1616年建元,這時已經是天命四年了!

  雖然朝鮮和女真有世仇,雖然大明朝規定番國之間不能私自交通,朝鮮國王卻同努爾哈齊保持着“民間”的“間接”的書信往來。
這次朝鮮配合大明出兵薩爾浒,雙方也是輾轉通信不絕。

  但是這次直接寫明“後金國汗谕朝鮮國王”,由使者送達,分明就是國書,要是被大明朝庭知道怎麼得了!

  呵斥一番來使、退回國書肯定不行,朝鮮被俘的元帥、副元帥、好幾位将軍還在努爾哈齊那裡“做客”呢!

  這時有邊關奏折,文中提到了翻譯成“後金皇帝“的“印玺”。

  到底是汗,還是皇帝,茲事體大!
朝鮮國王特向臣下詢問,朝鮮史書記載:壬甲,傳曰:“奏文中後金汗寶(寶即印玺),以'後金皇帝'陳,未知何如?
令備邊司因傳教詳察以奏。
“回啟曰:“胡書中印迹,令解篆人申汝棹及蒙學通事翻解,則篆樣番字,俱是後金天命皇帝七個字,故奏文中亦具此意矣。
……”

  事鬧大了!
朝鮮以漢語為官方語言,往來文書皆用漢字;愛新金國内“識字”的人不多,多用“番文”。
原本在努爾哈齊到底是汗還是皇帝的問題上,還有那麼一絲絲文字翻譯錯誤的可能。
這回專門派專家研究了努爾哈齊的印玺,實實在在明确了:努爾哈齊稱帝了!
後金皇帝!

  怎麼辦?
不理後金國書,自己的元帥還要不要?
得罪了後金,後金報複怎麼辦?

  思來想去。
朝鮮國王指令大提學李爾瞻“制答胡書“。
李爾瞻上疏:“今日建奴,逆天犯順,建号稱朕,潛亢無忌……則臣甯割指斷腕,毀硯焚筆,而不敢從命也!

  朝鮮國王和大臣幾經讨論,決議以地方官員名義回書,平安道觀察使樸烨挂名,依邊境女真人與朝鮮書信往來舊例,稱努爾哈齊為“建州衛馬法”。
馬法就是爺爺的意思。
這可不是朝鮮國王吓得認努爾哈齊當爺爺,而是很一般的尊稱而已,和鐵木百姓尊稱孫一為“爺”是一個級别。

  這封信後來引出了一系列交涉,如何互相稱呼成為朝鮮國對愛新金國八年抗戰的主戰場。

  另一方面,朝鮮決定立刻把這一重要情報向大明朝彙報。

  明廷收到情報,上下震動,官員們紛紛用筆墨記錄下這一大逆不道”的重大事件。

  王在晉:“朝鮮咨報,建州移書稱後金國汗,建元天命,指中國為南朝,黃衣稱朕,詞甚侮。

  彭孫贻:“朝鮮諜報,建州移書稱後金國汗,改元天命,斥中國為南朝。

  苕上愚公(茅瑞徵):“朝鮮方咨報,奴酋移書聲吓,潛号後金國汗,建元天命,斥中國為南朝,黃衣稱朕,意甚恣。

  ……

  努爾哈齊乘薩爾浒大勝的勢頭,相繼攻陷開原、鐵嶺并滅掉諸申葉赫部,遍發招降榜文,勸遼民投降。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遼東經略熊廷弼上奏,通報了這事,全文抄錄并附上招降榜文一份。

  《明實錄》載:”經略熊廷弼奏,奴賊招降榜文一紙,内稱後金國汗,自稱曰朕,皆潛号也。
大略賊自言為天所佑,中國為天所怪,谕各将率城堡歸降……此賊榜未有之辱也。
……事關重大,不敢不上聞,謹力疾錄其全詞,秘呈禦覽,……“

  大學士方從哲的奏疏可以佐證:”昨見奴酋招降榜文,以宋家亡國诟辱之事侮我君父,竊意皇上必且赫然震怒……“

  從朝鮮和遼東兩路的情報彙總,可以得出結論:努爾哈齊确實稱帝了!
國号就是“後金”,建元從1618年起。
朝鮮國王和熊廷弼專門彙報此事,絕不會、也絕不敢把國号、帝号、年号等重大細節搞錯。

  這件事,也絕不是“後金”的國号有辱國威那麼簡單。

  如果努爾哈齊确實稱帝了,那麼他此後的求和就全是掩人耳目的煙霧。
大明朝對他不依不饒就完全有正當理由。

  如果努爾哈齊确實稱帝了,那麼愛新金國以後宣傳的“由于李自成滅了大明,自己為大明報仇,才不得已接管了天下”,從一開始就不成立。

  不過,皇太極上任後讨伐朝鮮,雙方達成協議,愛新金國的國号又變為“金”,也不提皇帝的事了:

  《朝鮮實錄》仁祖五年(1627)三月三日:

  “朝鮮國以今丁卯年甲辰月庚午日與金國立誓,我兩國已講定和好,今後兩國,各遵約誓,各守封疆,若我國與金國計仇,違背和好,興兵侵伐,則皇天降禍;若金國因起不良之心,違背和好,興兵侵伐,則亦皇天降禍。
兩國君臣,各守善心,共享太平,皇天後土,嶽渎神隻,鑒聽此誓。

  朝鮮明确地承認了“金國”,結束了八年外交抗戰。

  又,同年朝鮮欲緻書愛新金國,《朝鮮實錄》中記曰:

  “仁祖五年(1627年)六月丁酉,備局啟曰:胡書自稱大金國汗,答書皮封依渠所書,書以大金國汗乎?
隻書金國汗乎?
我國因用’大’字,恐未妥當。
上曰:去‘大’字似可矣。

  看來,後期愛新金國把正式國号由“後金”改成了“金”,然後皇太極又改成了“大金”;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明朝的國号并不是“明”,從一開始就是“大明”。
中國這一命名習慣始自“大元”。
“大元”以前的國号均為單字。

  努爾哈齊稱帝,皇太極不提稱帝、稱朕,倒是符合“皇太極”這個名字的含義――皇太子。
看來,這和努爾哈齊的遺位之謎有關。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